从“扔进一个筐”到“细分四个桶”,年来,惠州不遗余力地推动垃圾分类。截至目前,全市城区1013个居民小区、508个公共机构、693所学校率先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确定各类场所管理责任人2214名;惠城、惠阳、惠东、博罗、龙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全市建成餐厨垃圾处理终端8座;建成大件和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再生项目5个。

分类体系不断完善,直接体现了惠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的成效。在去年首次“国考”中,惠州在同级别的全国76个城市中得分70.9分,排名第25位。

今年,惠州将继续深入推进垃圾分类,通过构建垃圾减量机制、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闭环管理、推行“人、桶、车”同色分类运输、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提升居民参与积极,让垃圾分类逐步从“盆景”变为“风景”。

今年将重点推进源头减量

3月10日,惠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记者了解到,惠州将按照“强基础、补短板、上台阶”的工作思路,推进惠城、大亚湾示范片区建设提质增效,惠阳、仲恺两区完成示范区创建,惠东、博罗、龙门各建成2个示范街道。

“垃圾一旦产生,处理链条很长,要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处置等。因此,做好垃圾源头减量工作,可直接缓解后续分类的压力。”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从源头抓起,治本清源,城市将更美丽,生活将更美好。

今年,惠州市将重点推进源头减量工作,一方面市发改、商务、文广旅体和机关事务管理局将分别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治理机制,出台有关源头减量治理方案;另一方面,市生态环境局和市场监管局将结合源头减量制度要求,每月组织开展专项整治,形成检查通报、工作措施及成效说明。

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闭环管理

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到分类,整个系统就不能形成闭环。

会议明确,惠州今年将完善垃圾分类全链条闭环管理,加强分类收运体系建设,着力补齐厨余垃圾和大件、园林垃圾以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等方面的设施短板。

目前,在惠州市市容环境卫生事务中心推动下,惠城区已逐步建立垃圾分类收运体系,进一步规范垃圾分类收运作业管理,让垃圾有“家”回、回对“家”。市中心城区配备有害垃圾专用运输车5辆、可回收物专用运输车14辆、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19辆、其他垃圾专用运输车116辆,强化环卫分类收运作业过程监督管理,尽可能杜绝混装混运、“跑冒滴漏”现象。

今年还将推动惠阳、仲恺建立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低值可回收物独立收运体系。同时,在全市推行收运人员着装上岗制度,推行“人、桶、车”同色分类运输。收运企业必须对收运后的各类垃圾实行二次分拣,着力破解“混装混运”难题。为进一步提升运输能力,市商务局也将同步推动再生资源系统与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有机衔接,研究制定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和再生利用制度,建立可回收物数据统计定期报送机制。

各县(区)将结合《惠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提标升级实施方案(2022-2025年)》要求,根据垃圾产生量,建设或升级改造收集点、转运站等收运设施。推动惠阳、仲恺、大亚湾和博罗加快推进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在2022年底前建成运营;推动仲恺、惠阳、博罗在建焚烧项目建设,切实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除惠东外,其余县(区)2022年底前要完成6座大件、园林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满足大件和园林垃圾全量处理需求。

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按下“加速键”

物业小区是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主阵地。今年,惠州市将通过示范工程打造调动物业小区积极,以典型引路、带路,着力推动垃圾分类从“盆景”向“风景”转变。今年将在全市范围内打造200个垃圾分类先进示范小区,各县(区)至少打造1个亮点工程,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惠州经验”。

与此同时,在社会上营造良好氛围。县(区)要通过全媒体、户外广告屏、宣传大篷车等宣传载体,采取宣讲、评比、论坛等活动形式,聚焦重点人群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和进校园、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并结合各县(区)当地特色和实际,创新宣传模式,主动发掘亮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宣传阵地,惠东、博罗、龙门今年分别要打造一个垃圾分类宣传阵地。

另外,会议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按下“加速键”。各县(区)要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合理配置垃圾分类投放箱等环卫设施,确保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建立完善常态化清扫、保洁、检查监督机制。同时,常态化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坚持以城带乡,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记者谭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