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看了卢沙野大使接受媒体采访的中英文原文,西方媒体用“震惊”来形容卢大使的讲话,波罗的海三国提出外交抗议,欧盟的一些议员激烈回应,这些都不意外,因为这里面一些说法确实捅到了某些国家的痛处,像欧洲这样复杂的政治蜂巢,这一棍子捅进去,如果没有几只马蜂飞出来,反而不正常了。

我不敢说卢大使说的每一点都完全正确,但是看完整场访问,有几点感觉非常明显:第一,这位主持人全程都在用“拷问”的方式向卢大使提问,而且很多问题的提出本身就带有西方强烈的价值偏见与预设立场,句句都是诛心之问。从媒体需要的角度,他是一个很犀利很棒的主持人,他也拿到了他想要的东西,但是从有利于中西方政治对话与相互理解的角度,就不是那回事了,事实上我们看这场访问引发的后续反应,就产生了这样有利于这家媒体,但是却不利于中西方政治沟通的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果。

第二,这位主持人很“刁”,或者可以说很“专业”,他明显有备而来,几乎每一个问题都有一个“坑”在等着。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激怒被访问人的故意,还是说就是要通过这种拷问激怒访问人来挖到想要的答案。总之,在一些问题上,他似乎通过这种方式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对受访问人而言,在这种非常不愉快的氛围下,要求一个人在被激怒后还要就一些极其复杂的问题进行高度精确的表述恐怕就有点不现实了。

第三,尽管如此,即便对一些最敏感的问题,卢大使也没有做刻意回避,能回答的都回答了,该反击的也都反击了,从总体上说,我认为这是一场不错的访问。虽然这场访问引起了一些风波,产生了一些争议,但是我认为这样的访问还是多多益善,我们的外交人员,还有我们方方面面各领域的人员,都应该像卢大使这样走出办公室,走到媒体直播间,走到社会上去,多接受媒体访问,多到公共舆论的“游泳池”里去学习游泳。

大家不要怕和媒体接触,不要怕引起争议,不要怕说错话,学游泳的时候谁还没有呛过几口水呢?哪个游泳健将不是从手忙脚乱学起呢?只要最终能学会游泳,呛几口水根本不算什么。

我们的体制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也要以平常心来看待各种有关公共政策的讨论,国际的,国内的,官方的,也包括民间的,大家不要动辄上纲上线,抓辫子扣帽子,一些人习惯的那些坏毛病一定要改掉。

我们各方面都应该有一个更成熟、更包容的心态。必须认识到,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知识结构、观察与思考世界的视角与认识深度是不同的,脑回路是不同的,因此,对同一件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再正常不过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有时候并不代表就是错误,也可能是各自的方位不同,并不是每个不同的观点或意见都包藏祸心。绝大部分人,还是希望社会能更好发展,是出于一种向好向善的初衷,发表看法或提出意见,只是大家的认知角度不同罢了。

对这些不同的观点与认识,大家可以展开辩论,在这期间,多一些不同观点的争鸣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觉得对方难以理喻,同时自己又实在忍受不了,那就道不同不相与谋,不在一起共事或讨论就完了,大可不必要“灭掉”对方才满意。所谓言论的自由,其本质就应该是这样,而不应该是天天喊着自由,却容不下一点不同声音,容不下别人表达的自由,欧洲最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