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
——评电影《白日梦想家》
【资料图】
文丨陈桂儿
《白日梦想家》是一部由著名喜剧演员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奇幻剧情片。故事主要讲述了普通人沃尔特在《生活》杂志社工作了16年,但随着时代进步和杂志业衰落,他也即将失去底片资产部经理这份工作。他的生活、工作和爱情都不尽如人意,因此经常沉浸于自己的“白日梦”中,寻求心灵慰藉。
然而,消失的第25号底片打破了他原本平静如水的生活,由此展开了一段令人叹为观止的冒险之旅。穿越格陵兰岛、海上搏鲨、亲历冰岛火山喷发、攀登喜马拉雅山等,这一系列中绚丽多彩的奇遇中,让他学会了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意识到人生可以有着更多元的变化和更精彩的冒险。从这段经历之后,他已不再是平凡的底片资产部经理,而是一名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的白日梦想家。
关于“白日梦”
通常人们对“白日梦”大多持消极态度,视其为虚假、妄想和不切实际的典型表现,但在这部电影中,导演采用夸张、戏剧性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白日梦”的负面感。多个场景天马行空地想象,让观众感受到沃尔特的内心世界是十分精彩的,对他的成长历程和情感变化有更深刻的共鸣。
片中的“白日梦”是沃尔特自我疗愈的场所,对于他而言,“白日梦”是一种宣泄,并展现他内心真实想法的方式。他希望自己能够克服自身的自卑,变得更加幽默、具有吸引力,并充满勇气和冒险精神。在影片的前期,“白日梦”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空间,如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在自己世界里打败敌人。随着旅途的不断前进,他慢慢走出了自我的桎梏,最终实现了回归现实生活,活出自己的模样。
关于影像色调
红蓝两色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线索,红色表示冒险和激情,而蓝色代表孤独与忧郁。
开片介绍沃尔特的生活时运用大量蓝色画面,他的服装、公司环境、包括工作室里的灯都是蓝色。这种清冷色调的画面暗示沃尔特是一个生活无趣、平淡且循规蹈矩的人。虽然画面中灰蓝色占据主体地位,但是始终有一抹不显眼的红色藏在其中,如红色飞机、红色汽车、红色毛衣,甚至他蓝色衬衫口袋里的那支红笔,正好是心脏的位置,露出的红色笔帽暗示沃尔特内心其实是渴望热情的生活。
影片中,现实和“白日梦”场景氛围的相互转换,是通过色调的变换来实现的。当切换到沃尔特“白日梦”场景中时,主色调会由现实中的冷色变为暖色,且色彩非常丰富鲜艳,与现实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设定也反映出沃尔特对“白日梦”的向往,他期望自己的生活能像想象中那样有趣、丰富、刺激和充实。
关于镜头剪辑
本片在视觉表现上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充分展示了导演的才华和创造力。镜头采用了黄金分割、线条引导等多种构图方式展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渲染了一种自由的氛围,广角拍摄的风景能强调画面的透视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给观众一种赏心悦目的体验。
精致的构图和色彩使影片中的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当做壁纸使用,堪称风光摄影的教科书。这些唯美的场景不仅为故事发展提供了舞台,更给观众带来无尽想象和视觉享受。
片中多次使用相似蒙太奇剪辑手法,从黑白底片转场至公司门口的喷泉;同一架飞机在起飞至落地均处于画面中心,通过背景丝滑变换就将沃尔特从美国带到了格陵兰岛。而在高潮部分:沃尔特踏上滑板在公路上滑行时采用密集快切的蒙太奇剪辑,让热血沸腾的观众跟着沃尔特一起领略沿路风光。
《白日梦想家》是一部非常具有观赏性和思考性的电影。其叙事手法独特、镜头语言精湛、场面调度巧妙、光影表现精细、剪辑出色,在114分钟的时长中,以寻找底片为主线的悬疑探案式情节设定,搭配蔚为壮观的自然风光与激昂的配乐,丝毫不会让观众觉得拖沓,反而为这部电影增添不少紧张刺激的看点。
第25号底片既是沃尔特出发要寻找的目标,也是他给过去的自己和工作画上的一个句号,已然超越了具体的现实意义。影片结尾他已经不在意是否会因找到重要的底片而能保住工作,底片的内容对于他来说也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路寻找的过程——寻找自己的旅程。多少的人都是有各自梦想,却只能白日幻想,何不勇敢迈出第一步,生活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或好或差,但是追梦的样子永远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