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4月8日讯(全媒体记者 张浩 通讯员 伍淑云)从山西到湖南瑶族村落,李亚东不远千里追逐。11年前,女友朱细芬大学毕业后回到郴州汝城,选择乡村教师作为一生的职业。既为爱情,也为理想。李亚东陪着朱细芬,一同扎根大山深处。在这个“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这对“80后”夫妻结婚生子,倾心育人,在这片红土地上发光发热。

(朱细芬和李亚东在大学毕业时的合影。)

出生于1987年的朱细芬,老家就在郴州汝城文明瑶族乡。2011年,她从湘南学院毕业后即回到汝城农村教书。朱细芬的父亲和祖父也是乡村教师,两代人的默默耕耘不知不觉中在她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奉献的种子。

如果说朱细芬是为了儿时理想,那么李亚东又是为了什么?这个腼腆的山西小伙儿偷瞄了一眼媳妇儿,憨憨地笑着:“因为爱情。”

李亚东是朱细芬的大学同学,11年前,李亚东陪同妻子踏上了“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

因村小教师队伍年轻化的需要,朱细芬与李亚东两人主动请缨到偏远的韩田小学工作。作为全校为数不多的夫妻档,两人尝试搭班合作,朱细芬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李亚东当数学老师。

“孩子们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基础较差。”朱细芬回忆,当时接收班主任时压力非常大,一道坎就这样摆在了的这对年轻夫妻的面前。

面对接手的班级成绩不理想、学生排斥的情形,朱细芬并没有气馁,而是和丈夫一起用细心和耐心打开学生的心门。朱细芬和李亚东默契合作,利用各种集体文化活动带动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营造学赶比超的班级学风。

一年下来,夫妻俩的方法取得了很大效果,班级的考试成绩从年级倒数到在片区16所小学中排名第一。

(李亚东陪着孩子们绘红色故事。)

2017年,夫妻俩被调到一所已经建校70多年的村小——汝城县文明瑶族乡第一片小学,相距不远的汝城县沙洲瑶族村,正是红军“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地方。

李亚东记得很清楚,当年刚调入第一片小学时,学校只有4名教师。“从学前班到三年级,4名老师各带一个班。”李亚东说,学校只有1栋教学楼,住宿楼不通水,电路也有问题。

看着简陋的学校,夫妻俩暗暗下了决心:既然来了,就要把孩子教好。作为“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汝城的民间也留下了“一张借据”“两个红薯”“一只藤碗”等红色故事。怎么把这些红色记忆说给学生们听?朱细芬认为,最直观的就是绘画。

(朱细芬陪同孩子们读红色故事。)

“红军部队粮食十分紧缺,乡亲们把藏起来的粮食挖出来送给红军。”为了让孩子们印象深刻,美术专业出身的朱细芬和丈夫一起,将发生在汝城县“一张借据”的故事绘制在学校长廊上。

朱细芬和李亚东利用课余和双休时间,在学校大门右边50多米的围墙上亲手绘制了以“长征”为主题的文化长廊壁画——“漫说长征”,让全校师生一进校门就能目睹长征故事。

看着孩子们比以前更自信的姿态,朱细芬和李亚东也十分高兴,“作为乡村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红土地上的‘小树苗’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