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长沙市天心区湘江里老渔村,游客感受湖湘渔村文化。

“以前从地里摘好菜,开车近15公里才能到湖开兴威市场,往返2个小时,还得有人守着叫卖。现在直接送菜到店里,往返不到半个小时,赚得还多。”4月18日上午,在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铺街道桂井村,杨连万将摘好的蔬菜装车,准备送往隔壁村大托新村,开车约5分钟,便来到了目的地--湘江里老渔村。

作为长沙市天心区主打的乡村振兴样板,湘江里打造了一个集市,重现往昔农村赶集场景,有各类风味小吃,让游客感受湖湘渔村文化魅力。70亩的老渔村里,员工200余名,90%来自当地村民,不仅成为了城市新打卡地,还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

■文/图/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杨昱

从车上取下一筐筐新鲜蔬菜,杨连万用小拖车将菜送至湘村里老渔村的后厨,并按要求扫描场所码及相关登记。接下来,厨师长会检查菜品的新鲜程度,合格后过秤完成支付。除了提供给后厨的菜,杨连万还会将精心包装的蔬菜放到店内的自选蔬菜栏,供游客选购。

“每天送的菜都是即时采摘,接着会送到检测站去检测,这才会送往店里。”杨连万告诉三湘都市报记者,他的农地有近10亩,蔬菜大棚里种植了苋菜、空心菜、萝卜菜、黄瓜、丝瓜、苦瓜等蔬菜。每天接到电话预约,他和妻子便会根据订货量去及时采摘。

“一般是上午8点采摘,周末订货量大,凌晨三四点就得采摘,确保新鲜菜能及时送到。平时一天送一次,忙的时候会送两次。”杨连万说,光这一项每天的收入在300到800元之间,其中供游客自选的菜特别畅销。“为渔村提供新鲜蔬菜,相比以前,省了不少人力和时间成本,销售渠道也更加稳定,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除了杨连万,湘江里老渔村还跟周边很多农户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各种蔬菜、蛋、禽、肉的供应,也有效带动了周边的农村经济发展。

在老渔村的前台,每当有客人前来咨询,33岁的敬婷婷都会热情招待,手脚麻利地安排包间座位,介绍娱乐项目。她的老屋就在渔村里,通过土地流转,她将屋子租了出来,改造成了渔村里的茶舍。

“我以前是在市区的酒店当服务员,每个月的收入到手只有2000多元。”敬婷婷说,后来湘江里来大托新村开发,一家人都成为了渔村的员工。“先不说流转房屋的租金,每个月我的工资就有4000多元,比以前强多了。就近工作还有时间看孩子,真的很方便。”

渔村里,59岁的贺云光每天都会向游客表演捕鱼撒网。“大半生都是在水上讨生活,现在湘江不准捕鱼了,心里多少有点空落落的。”贺云光以前捕鱼为的是谋生,现在在湘江里老渔村撒网捕鱼,主要是想把渔民的生活、渔村的文化传递给大家。

相比以往的捕鱼生活,贺光云的收入变得稳定了。妻子打趣道,“老贺本色出演湘江里的老渔夫,还不忘跟孩子们讲以前的渔村故事,小孩听得乐呵呵的。”

在老渔村里,有很多像敬婷婷、贺云光这样的人,他们将老渔村当成了家,热情款待每一位客人。能在家门口就业,他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就是最好的回答。

“这是我们在长沙开办的首家门店,目的就是打造原汁原味的老渔村集市,让游客从中领略湖湘文化魅力,确保当地村民能够在家门口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湘江里品牌创始人龙婷介绍,老渔村的员工现有200余人,90%是当地的村民。正是有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游客享受了很好的服务,湘江里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

“我们以‘美食大托·网红新村’为发展方向,打造更具现代乡村品质、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大托。”长沙市天心区大托铺街道大托新村党支部书记张燚表示,为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部署,大托新村以“湘江里·老渔村”为核心,改善好其周边村庄的人居环境,做好民俗的扩延。

据统计,大托新村大托片区集体经济联合社总面积达3539.4亩,其中耕地面积1572.77亩,现有待流转耕地(基本农田)150亩。张燚介绍,大托新村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网红店“湘江里·老渔村”中,有着幽雅舒适的环境,复古的亭台楼宇、天籁式的音乐和随处可见的绿色植物,“树里见歌,枝中见舞,湘江里的美景与趣味,融入大托新村的每一个角落里,成为我村一张独特的‘网红名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