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4月26日电(记者 赵磊)随着汛期的临近,我国又将面临地质灾害的考验,令人欣喜的是,近期福建、贵州、陕西、重庆、甘肃等17个省级行政区域的多个地区已经根据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安排,完成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设备安装和并网工作,抢在汛期来临之前,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我国作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复杂的地质和地理环境造成了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的局面。每到汛期,暴雨、泥石流、滑坡、山洪等地质灾害极易爆发,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此次安装的设备均为普适型地质灾害监测设备,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科工惯性技术有限公司独立自主研发设备。据技术负责人孙芳介绍,普适型地灾监测设备是指相对于价格昂贵、安装周期长、一般只用于一二级地灾隐患点的专用地灾监测设备,能够普遍适用于三级监测隐患点的监测设备,要满足成本低、易安装的基本条件。

由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区域以山区居多,因此产品安装区域地处偏僻,人迹罕至,监测设备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系统由多个智能化监测设备组成,各个设备的传感器、电源、处理器等核心部件通过一体化集成,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安装便捷、云端协同管理的特点。

孙芳表示,低功耗设计让身处“深山老林”的设备们也能超长待机,无需更换电池和人工干预。智芯网关当起“小组长”,将附近的设备“牵手互联”,实现区域内设备自组网与数据透明传输。同时,为了让更多的地区能够用得起航天高水平监测设备,设计人员也为低成本做足了功课,保证性能优越的同时将价格控制到最低。

此次设备布设中,技术人员因地制宜为灾害监测点安装少则2种多则7-8种智能化监测设备,位移计、雨量计、倾角计、裂缝计、卫星导航接收机等设备各司其职,对地表形变情况、降雨量等信息进行全方位自动监测,组成地灾监测系统的“三头六臂”。灵活部署的通信网络则通过远程传输基站将所有监测数据打包上传至云端平台。建立的数据服务中心为云端平台收集到的海量信息量身打造“智慧大脑”。

除了针对三级监测灾害点新研的普适型产品之外,航天惯性多年来针对规模较大、有重大或中等地质灾害险情的一级二级监测灾害点,已在上千个隐患点安装产品近万套。产品通过采用雨量、次声、土壤含水率、泥水位、视频、深部位移等十余种专业监测手段,为泥石流、滑坡、塌陷等提供详实的监测数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