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中国日报》绿色中国栏目刊发题为《Air quality improvements keep nation on track to achieve govt’s climate targets》(改善空气质量 推动碳减排,内蒙古加快推动生物质能源利用),全文如下:
随着秸秆禁烧和秸秆利用措施的引入,生物质能源产业链开始形成,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中国北方其它地区一样,内蒙古当地的农民也曾采用在地里直接焚烧这样简单的方式来处理秸秆。自2000年以来,为控制空气污染,中国政府推动秸秆禁烧。但部分地区禁烧管理困难,地方执法人员与农民之间常上演“猫捉老鼠”的游戏。
“只要当地政府稍微放松监管,农民就会去焚烧秸秆,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额尔格图镇农民高银海说。如今,在内蒙古的许多主要粮食主产区,秸秆不再是污染空气的来源,而是为推动乡村振兴和助力中国政府实现气候目标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做出了贡献。
现在,很多农业废弃物和动物粪便被转化为可再生的、清洁的生物质能源。随着遮天蔽日的烟雾的消逝,一个绿色产业链开始形成,许多农民通过收售秸秆获得了稳定的收入。
内蒙古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拥有约1,150万公顷的耕地,仅次于黑龙江省。 2020年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内蒙古每年产生超过3,670万吨的秸秆,除了将秸秆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或加工成动物饲料等传统秸秆处理方法,巴彦淖尔市把利用秸秆开发生物质能源也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
2017年,巴彦淖尔市引进总投资为2.77亿元的生物质发电项目。项目自2019年5月8日投入运营以来不仅改善环境、降低碳排放,同时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位于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的杭龙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怀庆称,该项目每年可发电约2.1亿千瓦时,同时提供25万吨工业用蒸汽,为1.5万平方米住宅供暖。他还表示,此项目每年可减少使用9.5万吨标准煤,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约21万吨。
根据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工信部门数据显示,自该项目投入运营以来,已消耗超过120万吨的秸秆。公司支付了3.2亿元人民币用于秸秆收购,项目惠及超过3000人。巴彦淖尔蒙海镇的朱晓梅便是受益者之一。
今年43岁的朱晓梅家里有约七公顷耕地。之前农忙之余,她靠做零工维持生计。如今,她通过为生物质发电厂代理收购秸秆,获得了更稳定、更高的收入。“以前,我在做零工时,一天只能赚100多元,但零工不总有。”她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在,从9月到次年的5月,我能收到700到800吨的秸秆,卖给生物质发电厂的价格是每吨280元。而农户一般并不向她收取费用。
生物质燃料的使用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前旗也成为当地绿色环保农业废物处理的一部分。目前,该地区年产生秸秆130万吨,其中约15%被作为生物质燃料使用。2021 年冬煤炭价格创历史新高,,昆鹏合作社负责人高银海从中发现了生物质燃料生产的新商机。他不再使用合作社价值260万元的设备生产饲料,而是转向生物质燃料。
高银海介绍,当地人主要靠煤炭来烘干谷物和取暖,如果他们能使用合作社的生物质燃料,成本可以降低约30%。“目前合作社两条生物质加工生产线的年产能合计为6万吨,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来储存全年生产所需的大量秸秆,目前只能生产1万吨。”高银海介绍。
尽管如此,两条线十个工人,年纯收入依然可达到80万元,他补充说。
高银海说,“当地的秸秆价格为每吨 220 至 260 元,而合作社以每吨 900 至 1,200 元的价格出售燃烧颗粒。
他表示,当地并不缺乏生产生物质燃料的原材料。他所在的村子拥有3,300多公顷农田,如果全部种植玉米,每年可生产12,500吨秸秆。据当地政府统计,2022年兴安盟粮食播种面积近120万公顷,总产670万吨。
高银海介绍,目前合作社已经收到当地政府邀请,接手当地供热厂的经营。
“由于煤炭价格上涨,之前承包商难以维持运营,去年不干了。如果我接受邀请,我们合作社每年生产的生物质燃料刚好可以满足供热厂的需求,我也正在考虑投入更多资金来提高产量。”高银海说,“现在看,当地对饲料的需求并是太高,但是对生物质燃料的需求很大。”
英文稿件链接:
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306/13/AP6487c652a31092fbf91c65ee.html
(记者 袁慧 侯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