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从甘肃肃州回湘入庄的两棵“左公柳”。 受访者 供图)
百余年前,左宗棠抬棺西征,种下青青“左公柳”;140年后,“左公柳”承载无数希望,跨越2366公里,回湘入庄。12月10日,“左公柳”回湘入庄仪式在岳阳市湘阴县左宗棠故居柳庄举行,这两棵从甘肃肃州运至湘阴的红柳树,究竟有什么大来头?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亚苹
【资料图】
见习记者 曾冠霖 通讯员 蒋纪
红柳树为何称之为“左公柳”?
“我之疆土,尺寸不可让人!”1876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在肃州誓师,抬棺挂帅,开启了收复新疆的征程,此役促成了《伊犁条约》的签订,守护了中国将近1/6疆土的完整。
出身湘阴县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的左宗棠,在经营西北、稳固塞防的20年光阴,在中国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与当地老百姓一道合力种植数以百万计的红柳树,期待它们能发挥巩固路基、防风固沙、供行人遮凉等作用,这些被后人称为“左公柳”的树也是西北防护林的雏形。
140年之后,两棵“左公柳”从稚嫩的树苗长成苍天巨木。为纪念左宗棠诞辰210周年,甘肃省肃州市政府向岳阳市湘阴县政府捐赠两棵红柳树,旨在颂扬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赓续爱国精神,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绘卷与乡村振兴战略成果。
两棵古柳的旅程从肃州开始,沿着左宗棠进军西北的路程一路经过嘉峪关、张掖等地,最终回归湘阴,路程共计2366公里。这一路跨越长江黄河,从边塞到江南,也跨越了左宗棠从湖湘俊彦到古稀出征的生平。12月10日,两棵回家的古柳静静伫立在柳庄湖边,诉说着在岁月更替中的成长、蜕变。
几棵树木,一段墙垣,很多时候已不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承载着百姓的美好记忆和对特定文化意境的眷恋。沧桑巨变,“左公柳”不仅传递着左宗棠“经世致用、修身齐家”的思想,还搭建起甘肃、湖南交流的文化名片。
三湘都市报记者了解到,“左公柳回湘”期间,湘阴县邀请了左宗棠研究学者与左氏后人进行访谈,从不同角度解读了左宗棠生平,塑造属于甘、湘两地的左宗棠文化IP。回湘期间的直播,也向市民推介了沿途风景,以文化的力量推动途经地的文旅产业发展,让乡村振兴的事业插上新媒体的翅膀。
“这些活动是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对加强湖南和甘肃等地文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南省文旅厅厅长李爱武表示,希望以“左公柳”回湘为契机,让“左公故里,美好湘阴”成为闻名遐迩、令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目前,湘阴正充分挖掘左宗棠文化资源,着力打造左宗棠为代表的湖湘文化精品旅游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