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群教学生绣挑花。受访者供图)

靠着一针一线,土家族挑花技艺第四代传承人余爱群,带着土家族挑花从湘西走进北京。如今,作为土家族挑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又带着精妙技艺回到家乡,背后是她对传统技艺传承的责任以及对家乡年轻人的一份希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能让土家族挑花技艺在我们这一代手中失传。”11月24日,面对三湘都市报记者的采访,66岁的余爱群说出了心中的坚持。

白底蓝纹、工整有序。这是挑花作品给人最大的视觉感受。与普通刺绣不同,土家族挑花图案排列有序,工整对称。在一幅完整的挑花作品上很难找到线头和断点的痕迹,好似这一幅绣品仅用一根线绣制完成一般。余爱群的工作室内,摆放着许多已完成的挑花作品,记者穿梭于绣品之中,感受着浓郁特色的土家族文化。

挑花技艺的神奇之处,在余爱群的讲述下徐徐展开。挑花俗称“挑纱”、“数纱”或“扯扯花”,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绣品广泛应用于铺盖、手帕、帐檐、抱蔸、褡裢、服饰、花带和枕套等日常用品中。

“一千个人用挑花技艺绣同一个事物,可以绣出一千幅不同的风格。”余爱群笑着说,土家族挑花不似普通绣品需要草图或是绣前立标,挑花作品全凭绣娘自己想象,图案纹样通过世代的口传心授。土家人挑花没有什么理由与布局,只要好看、热闹、布满图纹。看似只需选材、上绷、挑字简单三步,但要完成一幅挑花作品,考量的是绣娘日以继夜的绣工。

今年66岁的余爱群接触挑花技艺54年,12岁开始就跟随祖姥姥学习。2018年9月,她被认定为土家族挑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我是家里的第四代传人,在我祖姥姥那个年代,挑花就是闺蜜间交流的一种方式。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歌声和挑花都是我们的文字。”在余爱群看来,土家族挑花技艺就是行走的活化石。2008年,她创作的挑花作品《奥运五环》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她也靠着一针一线,将土家族挑花技艺带出家乡,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2019年余爱群回家过年,发现家乡很多年轻人对土家族挑花技艺不甚了解,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陌生,这深深刺痛了余爱群的心。

“难道挑花技艺要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吗?”几经思考,余爱群决定放弃北京的事业回到家乡,在永顺县职业教育中心教授土家族挑花技艺。

“虽然我的课是安排在学生晚自习时间,但我基本全天都在校内。只要孩子们有需要,随时来问我,我都愿意教。”如同当初祖姥姥手把手教她挑花一般,余爱群也开始手把手将自己的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3年多的坚持终见回报,学生们对土家族挑花兴趣日渐浓厚,不仅可以自己天马行空地创作,也可以在学习中感知传统文化之美。如今,余爱群的学生中已有不少可以独立完成挑花作品,不少优秀的挑花作品还收到了商业订单。

“只要孩子们愿意学,我愿意一直教下去。”余爱群语气坚定。心传口授,承续绵延,这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匠人,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

■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田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