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在脸上的笑容,藏在心里的自信,三位大学生返乡办农场,创业之路越走越宽。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文瑞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天边渐渐泛出鲜艳的橘红色,将遥远的天际逐渐铺满,宁乡流沙河镇归湘农场在晨曦中慢慢清晰起来。

黄色的山头树林稀疏,空气中散发出养鸡场特有的气息,一只只湘黄、五黑鸡争先恐后从鸡舍里飞出,发出“咯咯”的叫声。鸡舍旁,还有十几只大白鹅昂着头,四处“站岗放哨”。

三个年轻人坐着三轮车来到农场,车后扬起一条长长的尘土带。忙碌的一天又将开始,他们将进行喂食、捡蛋、打包等一系列工作。

走在前面的年轻人叫谢扬帆,湘潭大学经济学学士、中山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2019年初,他回到了心心念念的家乡宁乡,开启创业之路。

在返乡之时,他还带上了曾在大湾区有机农场一起共事的两个好伙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的李力、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园艺专业毕业的黄金。

他们共同创办了长沙归湘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果草虫鸡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开荒、建设、发展。现如今,农场用地规模约10公顷,建成果园约6.7公顷,存栏土鸡1万羽,他们的土鸡和土鸡蛋热销长沙、广东等地,年销售额约100万元,带动周边30多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帮助这些村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

“虽然辛苦,但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1986年,谢扬帆出生于宁乡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因工作原因,他随父母进了城,虽离开了农村,却没有离开农业,童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父亲单位的集体农场里度过,这在他心底悄然埋下一颗干农业的种子。

在取得心理学硕士学位后,他进入某知名上市国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2014年,思考良久,他重拾儿时的乡土情结,决定辞职、换行、取经,加入一家长沙市农业龙头企业,边学边干,不断在工作岗位上汲取先进的有机农业理念和实践经验。

2020年初,经过一年的筹备和考察,三人创业小分队的第一个项目最终落地宁乡市流沙河镇荷林社区。

“刚来的时候这里就是一片荒山,路也很不好走。”建鸡舍、饲喂、打扫、防病、种果树,初期,三人每天不仅要完成农场的拓建和饲养工作,肩上还扛着沉重的资金压力。

三人筹措的启动资金只有不到40万元。资金不够,用于运输产品的路也不通,怎么办?

在流沙河镇当地一位乡贤的帮助下,他们争取到了40万元的投资;当地政府和社区在了解情况后,也争取政策修建了一条能连通农场的水泥路。

据了解,为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长沙市率先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人才政策。在返乡入乡人才农业创业项目中,归湘农场获得了近20万元的补助。

农场风风火火地建设起来,此时,“不速之客”又出现了。

“我当时进鸡舍一看就傻眼了,一晚上就没了二十几只鸡。”谢扬帆说,由于鸡舍密封性不够,让黄鼠狼钻了空子。

他们赶紧将鸡舍加固,在黄鼠狼容易钻进来的地方进行封堵,并购买了十几只大鹅散布在各个山头,用来保护鸡群。

如今,走在农场里,屋舍俨然,黑色和黄色的鸡群散布在山上,啄食五谷杂粮、发酵料、水虻虫等,白色的大鹅四处“巡逻”,楚江穿流而过,夏日的虫鸣鸟叫和晚霞一起洒在乡村小路上。

“我们主打的就是一个‘土’,从选种到喂养环境,都保持‘土’特色和绿色健康。”李力告诉记者,归湘农场选用本地原种土鸡,从脱壳苗(2日龄的小鸡)开始饲养,在育雏期即接种马立克、新支(H120)、禽流感等疫苗;在鸡的生长过程中,使用中草药预防和治疗鸡病,不使用抗生素和西兽药,土鸡的全生长过程安全可控。

“夏天怕鸡中暑,我们给它喝维C和藿香正气水。”

“听到鸡咳嗽,我们用双黄连、麻杏石甘散帮它治疗呼吸道疾病。”

“看到鸡拉稀,我们用白头翁散、益生菌帮它调理消化道。”

……

据了解,归湘农场开发利用“果草虫鸡共生”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通过自主掌握的“微生物发酵床”“微生物发酵料”“水虻虫饲养”和“中草药防治兽病”等关键技术,实现畜禽粪污、秸秆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以及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和动物疾病的中草药防治,将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99%,打造低碳绿色农业。

“我们还引进了南美卡拉卡拉红橙、北美纽荷尔脐橙和中国农科院选育的长叶香橙等品种,林下套种苜蓿、菊苣等中草药。”黄金介绍,目前农场正在扩建中,项目二期计划新增投资150万元,新增用地10公顷,新增3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200户村民从事生态种养。

同时,通过电商直播和渠道销售,他们的销售规模不断扩大。“去年,我们每月都会进行一场带货直播,平均每场销售额有三四万元。”

“返乡创业三年,小有成绩的我们,再也听不到村民口中那句玩笑话了——‘三个大学生回乡里养鸡,书白读了’。”谢扬帆笑着说。

近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部署开展“我的家乡我建设”活动,引导在村农民和在外老乡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下乡,汇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力量。这个消息让谢扬帆们很受鼓舞,谢扬帆表示,他们希望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既守护好家乡的绿水青山,又产出优质农产品,为家乡换回金山银山。

(一审:杨露 二审:余画 三审:王亚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