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谭登 金慧

通讯员 吴仁杰 林先贵


【资料图】

5月10日21时22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将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

此时,祖国最南端的西沙卫星观测站,正在密切观测飞船轨迹。随着飞船“征战”星辰大海,观测站捷报频传,令人备感自豪。观测站中,有3位来自湖南的90后小伙,被称为湖南“三剑客”,他们“踏浪逐星”,绽放青春风采。

“西沙卫星观测信号正常。”系统指挥员谢宏梁的口令声响彻机房。梦天实验舱任务系统指挥员、天舟五号任务系统指挥员……来自湖南娄底的谢宏梁一路走来,伴随着这座现代化卫星观测站共同成长。

“系统指挥员”岗位作为观测任务中的“神经中枢”,有几十个按钮,每个按钮代表一条控制指令,大屏显示器上有近百条参数和状态灯,每个参数代表着不同的设备状态。这不仅要求“调度指挥员”对整套观测任务流程了如指掌,更需要一种全局性思维。为此,在“天舟六号”任务准备阶段,谢宏梁与同事在机房加班加点“鏖战”,反复检查数据参数,对每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节点进行推敲,最终形成几十种预案,确保在出现任务异常情况时,能迅速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沙广源是常德人,从小热爱航天事业。2016年7月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他便南下奔赴深海小岛,前往西沙卫星观测站。当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实现首飞,他本想着来一场与“长五”的亲密“约会”,却因资历尚浅,无缘参加任务。

2019年12月27日,“长五”再次发射。沙广源经过数年苦心钻研,踏上了执行观测“长五”任务的征程。当“长五”穿上新装,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升腾入空,这一次,他成功完成了“长五”观测任务。

如今,身为观测岗位操作手的沙广源,熟练掌握观测系统工作原理和操作要领,圆满完成了百余次航天观测任务。为了准备此次“天舟六号”观测任务,他晚上加班看录像、练操作,丢失重捕操作愈发熟练,一次次刷新自己创下的时间记录。“任何一项工作,要想做好就必须认真……多一些责任担当,少一些消极抱怨,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才能进步。”沙广源在一次任务经验分享会上说。

“方寸机台定星轨,南海小岛牧星辰。”这是西沙卫星观测站计划部副部长汤余的座右铭。来自湖南岳阳的他,2014年12月毕业分配到西沙卫星观测站数据传输岗位,用一双“巧手”编织出一行行代码,圆满完成一颗颗卫星观测任务。

刚走上这个以软件编写为主的岗位时,汤余有些吃力,他刻苦钻研,遇到从未见过的专业术语,便积极主动向老同志请教,仅名字解释就抄写了满满一本;数据交互软件几万行代码,他更是一行一行读、一句一句理解;面对岛上错综复杂的设备线缆,他逐个翻看机柜,挨个摸排插箱。不到两个月,汤余就掌握了数据传输工作,开始独立上岗执行任务。

由于长期驻岛,生活艰苦,再加长期久坐编写软件,汤余患上了双肾结石囊肿,发作起来疼得冒汗。当时他正在准备一次任务执行,医生要求他住院治疗,“不行,任务进入了最后关键阶段,其他事情都得往后靠!”倔脾气的汤余回到工作岗位,坚守一线,直至圆满完成任务。同事们听闻他的故事,叫他“机房硬汉”,后来,这一外号便在岛上传开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