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0月2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李琪)10月19日,怀化市鹤城区梨头园村。
秋高气爽,阳光很暖和,水稻已经收割,田里只留下稻草根,颜色金黄。
(相关资料图)
谌锡走在田里,踩着稻草根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是他听了一辈子的声音,觉得非常熟悉又悦耳。
这个72岁的老农民,对脚下这片土地,和土地中种出的稻子,有着浓浓的感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谌锡致力于研究旱稻的品种与技术推广,研发的水旱两用旱稻的种植方法,以及再生稻培育方法创新了传统水稻栽培技术。这些成果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专利,并在湖南省内外10多个县市区推广。
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 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建设农业强国,我也想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党的二十大开幕会,谌锡在家里观看了全程。此后他又仔细学习了二十大报告,报告将“农业强国”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这让他非常激动。
谌锡是怀化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就跟着大人学种田。小时候,大人最害怕的就是干旱,水稻减产会导致连肚子都吃不饱。
谌锡长大后,萌生出了种植旱稻的想法。20世纪80年代,他把自己的两亩稻田作为实验田,开始“科研”计划。
减少水稻种植工序,降低人工的时间等成本,可惜第一年经验不够,亩产不到400公斤。寻找自己的种植问题,向种粮大户学习,埋头苦干下,谌锡的成果渐渐出现,产量也不断提高。
将野生稻与高产稻杂交,不断改良、实验……目前,谌锡种出了属于自己的水稻品种,这种水稻在旱地不需要育秧和移栽,抗寒能力强,而且节省劳动成本,经过试种亩产可达到500至600公斤。
研发改良稻种品种达30多个、摸索出水旱两用的旱稻种植方法及再生稻培育方法,2021年12月,谌锡申请的两项种植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谌锡所改良的旱稻,适合于山地多的地域种植。
“我们怀化山地多,水稻种植面积有限,水旱两用的旱稻,就能适用这样的自然条件。”近些年来,谌锡的旱稻逐渐被周边农户关注,大家积极取经,并开始用这种方法种植。
谌锡介绍,老家溆浦有位村民邓某,家里3亩水稻田在山地中,每逢旱季就要抽水灌溉,让人发愁。今年,邓某在谌锡的指导下,把3亩水稻改成了旱稻,收成还比较理想。目前周边很多村民都在了解这项技术,谌锡也在积极推广中。
“收获了鞭策与力量。”谌锡表示,二十大报告,让他有很深的感触,作为一个“农民科研者”,科技发展与农业发展纷纷被提及,让自己有了更加努力的动力。
他会脚踏实地,苦干加巧干,进一步改良、创新出更加好的稻种,推向更多有需要的地方,助力老百姓把手中饭碗端牢固,守住我们的“耕地红线”。
(一审:朱蓉 二审:黄京 三审:周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