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启动乡村建设行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2022年省委一号文件要求,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即日起,三湘都市报推出“湘村蝶变·乡村系列报道”,展现湖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建设过程中的新面貌、新气象。

浏阳市道官冲村民黄隆信在蒸煮竹料,为手工造纸做准备。

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古色古香的夯土建筑,远处炊烟袅袅升起……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很难想象,3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处在“消亡”边缘的村子。尽管拥有古法造纸、夯土墙、送春牛等丰富的非遗资源,也难逃“空心”的命运。转折来自一群“新村民”,他们回村后开始帮村民“重操旧业”,让非遗得以“在地活态传承”,成功走出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文/图/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李成辉

3月12日一早,浏阳市大围山脚下的上洪村道官冲组,在阵阵鸟鸣声中慢慢苏醒。吃过早饭,村民黄隆国搞起了卫生,“周末村里游客比较多,不能让卫生扯了后腿。”

女儿在深圳工作,儿子在福建上学,53岁的黄隆国夫妇本来早就搬出了村子。听说道官冲要搞乡村旅游,两口子2020年双双回村,将原来的老房子简单装修后,经营起了现在的“六食堂”。这个名字寄寓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期盼,“六六大顺”。

经过两年的打理,“六食堂”生意蒸蒸日上。去年,毛收入达到30多万元。

“现在美好的生活全部得益于村里那些城里来的‘村民’的帮助。”黄隆国说。

李锋就是黄隆国口中的“新村民”之一。李锋是一位痴迷于非遗挖掘和保护的摄影爱好者。12年前,他初到道官冲时,这里只剩下一两户村民还在坚持造纸。保护与传承迫在眉睫。之后他便开始自掏腰包申遗、办展,邀请专家论证、研讨。

“非遗是一种生活形态,只有将其放在生活中,让它创造价值,它才能活得长久。”2017年,扎根在此的李锋凭借自己丰富的非遗保护经验,构想实践了一套非遗保护利用的“道官冲模式”:建设传习所培育传承人、打造一个博物空间、开展研学项目、与高校合作开展产学研。

道官冲古法造纸研学馆就是李锋口中的博物空间。馆长叫刘兰,一名“95后”的江西小姑娘,湖南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也成了道官冲的“新村民”。

刘兰介绍,依托古法造纸研学馆,道官冲开发了“非遗+研学”项目。“已经举行了几十次研学活动,每年接待游客5000多人。参与展示造纸技艺的非遗传承人还能获得相应的收入分成。”

村民黄隆信就是其中之一。从事手工造纸三十多年,黄隆信虽有手艺在身,但因古法造纸收入微薄,只能靠种田打工来维持生计。随着“非遗+”的深入,手工纸的功能也不断被挖掘。如今,他不仅参与了研学馆的展示,各地的订单也不断飘来。

“今年,接了有50万张的造纸订单。竹子是自家山上的,不算其他的收入分成,一年毛收入就有五六万元。比起以前,那真是强得太多了。”黄隆信说。

2018年10月,道官冲全体村民、村集体和湖南沧海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股,注册成立浏阳市道官冲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着手打造“非遗生态村”,建民宿。村民们通过门票分成、游客购物、出租闲置房屋、入股分红等方式获益。

三年来,村内交通被打通了,修成环形道路,原来3米宽的乡村道路拓宽至6米;基础设施完善了,修建了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家门口有工作,加上优美的环境,现在回来的人越来越多了。”回村担任研学馆出纳的村民李启佳说。

推荐内容